福建新跨越紀實

◆ 持續放大特色優美國商標註冊推薦勢,不斷激活後勁潛能

◆ 經濟總量大增長,社會民生大補缺,城鄉面貌大變樣,交通物流大提速

◆ 直面問題、敢於擔當、勇於改革

◆十八大以來,“海絲核心區”、“自貿試驗區”、“生態文明試驗區”等一系列“國傢任務書”落地八閩,“機制活、產業優、百姓富、生態美”的新福建藍圖正徐徐展開

白鷺翩飛,鳳凰花開。9月的廈門嘉賓雲集,“金磚”閃亮。

金磚國傢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,作為中國主場外交高光時刻的“會客廳”,廈門以“高顏值、高素質”的城市魅力收獲海內外廣泛“點贊”。

從海防前線到魅力之城,廈門的“蝶變”成為改革開放偉大歷程的一個縮影,更打開瞭八閩大地建設發展新宏圖的一扇形象窗口。

坐擁“臺、僑、特、海”等多重優勢,連接長三角、珠三角兩大經濟圈,改革開放以來,福建克服腹地空間有限、資源稟賦不突出、基礎設施欠賬多等不利因素,揚長避短,厚積薄發,逐漸從東南一隅崛起為我國區域經濟重要板塊。

好風憑借力,潮起再揚帆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“海絲核心區”、“自貿試驗區”、“生態文明試驗區”等一系列“國傢任務書”落地八閩,福建迎來瞭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,海峽西岸呈現千帆競發、百舸爭流的絢爛圖景和生動氣象。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“機制活、產業優、百姓富、生態美”的新福建藍圖正徐徐展開。

▲這是9月5日拍攝的廈門國際會議中心(張國俊 攝)

把握多區疊加的時代機遇

持續放大特色優勢,不斷激活後勁潛能,福建在國傢發展大局和自身發展階段的交匯點上,找準前行新坐標,開辟發展新境界

潮湧東南,八閩風起。

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“五位一體”總體佈局、協調推進“四個全面”戰略佈局,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開啟新航程。應時順勢、繼往開來,福建重新審視自身區位優勢與資源稟賦,在服務全國大局中找準福建定位,在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中展現福建作為。

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,保護好、利用好最具競爭力的生態優勢,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探索新路、續寫新篇。

全國第一的森林覆蓋率、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5個百分點的主要河流Ⅰ~Ⅲ類水質比重、比全國水平高19.6個百分點的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占比……

這是一組讓福建人引以為榮的環境質量指標,新世紀初率先推進的生態省建設讓福建始終引領綠色發展之先,久久為功的生態文明建設花繁果碩。

“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,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,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。”從大地披綠到心中播綠,福建全省上下逐漸形成“生態自覺”。

▲2016年12月8日拍攝的福州城市規劃館附近的白鷺群(新華社記者薑克紅攝)

閩南安溪縣是知名茶鄉,茶產業的興盛一方面帶來瞭富民效應,另一方面也加重瞭生態壓力。為瞭永續發展,保護一方水土,近年來安溪著力推動“三加三減”工程。

據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介紹,“三加”即“加高新產業”、“加崩崗治理”、“加河長山長”;“三減”即“減石材行業”、“減茶園面積”、“減污染排放”;加減法之間,安溪的產業支撐和環境治理不僅實現瞭量的變化,更有瞭質的提升。

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。閩南漳州近年來立足“田園都市、生態之城”的發展定位,推動“生態+”運作,單一經濟果園變成瞭生態公園,郊野山地變成瞭旅遊勝地……由碧湖、西湖、西院湖、九十九灣湖、南湖和荔枝海、香蕉海、水仙花海、四季花海組成的“五湖四海”成為生態名片。投資項目湧向漳州,“五湖四海”周邊43個項目簽約落地,總投資達67億元。

既為一省找路,更為國傢試驗。去年8月,首個國傢生態文明試驗區花落八閩,以此為新起點和強支點,福建生態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,有望率先建成較為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。

▲ 這是福建武夷山市吳屯鄉大渾村千畝稻田(9月13日攝)

在國傢宏觀發展戰略和區域差異發展佈局交匯中,圍繞海絲核心區做強海洋優勢,做好涉海文章,打造“閩在海中”新圖景。

遠洋漁業產值全國第一,全國漁港經濟區建設唯一試點省份,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成為全國海洋經濟試點……

面海而生、向海而興。十八大以來,中央提出海洋強國戰略,福建緊抓機遇,深耕海洋資源,海洋、海峽、海西、海絲建設全方位推進……

毛裡塔尼亞努瓦迪佈,非洲西海岸一座小城。從一片荒蕪的海岸起步,福建宏東遠洋股份有限公司將其建成大型遠洋漁業基地,成為目前中國在境外規模最大的遠洋漁業基地,為中國深化海洋漁業國際合作搭建瞭重要平臺。

視野向海打開,局面煥然一新。閩東寧德過去一直被視為偏遠山區,十八大以來,寧德積極從“靠山”向“面海”轉變,以環三都澳區域為發展重點,佈局鋰電新能源、冶金新材料等重點產業,目前消費類鋰電池市場占有率躍居全球第一,動力電池躍居全國首位。

風從海上來,春到東南岸。在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實施過程中,福建被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。隨著海絲核心區建設方案的穩步實施,福建臨海優勢正逐步顯現。

絲路千萬裡,合作開新篇。位於福州馬尾的中國-東盟海產品交易所,計劃在馬來西亞建設6萬多畝水產合作基地。中國-東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戶廈門,廈門大學則到馬來西亞設立分校,實現中國大學“走出去”的歷史性突破。

福建與東南亞淵源深厚,去年4月,福建省委書記尤權率代表團出訪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和印尼,海絲核心區建設方案引起東南亞國傢極大關註。發揮華僑華人橋梁作用,福建廣泛吸引華商參與海絲沿線重要基礎設施、產業園區等合作項目建設。

▲ 這是廈門東渡港區(魏培全 攝於8月26日)

陸海相連,風景無限。兩年前,廈門首次開出中歐班列,直達波蘭羅茲。如今這列“鋼鐵駝隊”已拓展至德國漢堡、俄羅斯莫斯科等多個歐洲城市,並通過海鐵聯運延伸至東南亞地區,海絲與陸絲在福建攜手際會,獨特的區位優勢正在塑造光明的開放前景。

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映照下,福建不負使命召喚和責任重托,持續厚植對臺優勢,深化兩岸融合發展。

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、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,打造臺商投資區、平潭綜合實驗區、福州新區等對臺合作平臺,深化廈門對臺合作支點建設……

十八大以來,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全體中國人共同的夢想,福建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深感使命光榮、責任重大,如何進一步創造條件發揮對臺優勢,做好對臺工作?福建既想得深更走在前。

拓展合作新平臺。福建自貿試驗區從2015年4月誕生起,就把探索兩岸經貿合作制度創新作為重要使命,臺灣商品實行快速通關模式,增值電信、全牌照證券公司等實現對臺開放,聘任臺灣專業人士到行政企事業單位任職……

平潭綜合實驗區圍繞兩岸共同傢園,建起瞭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、臺灣創業園、臺資醫院等,平潭至臺灣客滾航線、臺車入關、對臺海運快件等業務讓“閩臺一日生活圈”逐漸成形……

提升合作新層次。雖擁有近臺之利,但受本地市場狹小所限,福建過去吸引臺資並不占優。如今,看好福建區位優勢和未來潛力,臺灣最具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紛紛搶灘佈局。

去年11月,由福建省、廈門市與臺灣聯華電子合資,總投資達62億美元的聯芯項目在廈門正式投產,這是目前兩岸合資金額最大的集成電路項目。福建推出閩臺產業對接升級計劃,漳州古雷煉化一體化、泉州晉華存儲器、莆田聯穎光電6寸砷化鎵等一批臺資項目正在加快建設。

著眼未來新希望。青年承載著兩岸交流融合的未來。福建先後設立8個兩岸青年創業基地,為臺灣青年提供創業培訓、開辦補助等扶持措施,已吸引超過1000名臺灣青年前來創業、就業,創辦300多傢臺資創美國商標註冊業企業。

來自臺北的80後設計師蒼沛在廈門創辦瞭晶禧文創有限公司,她和團隊耗時3個月完成瞭自己的“代表作”——鼓浪嶼延平戲院修復工程。她說,“看著它就覺得很滿足,好像夢想在這裡開瞭花。”

▲4月18日,市民在博覽會上挑選國產運動鞋

“活優富美”福建新變

經濟總量大增長,社會民生大補缺,城鄉面貌大變樣,交通物流大提速,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成為貫穿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主線

過去五年,八閩大地優勢累積凸顯,發展日新月異,全面小康社會不斷邁進,老百姓獲得感顯著提升。

這是經濟總量大幅增長的五年,整體實力實現新跨越。

過去五年,福建經濟年均增長達9.6%,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.4個百分點,速度排在東部地區前列。GDP總量躋身全國前十,今年有望突破3萬億元,人均GDP位列第七。

長三角、珠三角之間,東南板塊悄然隆起,曾被視為“東部沿海發展窪地”的福建奮力追趕。福建省決策者表示,要堅持做大總量與提升質量並重,做優增量與盤活存量並舉,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,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推動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。

跟蹤研究可以發現,福建經濟“體量”增加的同時,“體質”更趨健康。電子信息、裝備制造、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占比不斷提升,產業聚集度提高,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%。

▲ 2016年4月12日,參觀者在廈門工博會自動化暨工業機器人展區參觀(薑克紅 攝)

福建始終堅持創新引領,福廈泉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。通過實施科技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工程,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做大。今年2月,總投資300億元的京東方第8.5代新型半導體顯示器件生產線產品在福清下線。該項目已吸引東旭光電、東進化學等上下遊十多傢企業就近配套,拉動上下遊投資數百億元。五年來,這類“大塊頭”新興產業項目在福建漸次落地,包括福州申遠新材料、泉州晉華集成電路、莆田高世代面板……

視野向外放遠,福建用好開放優勢,更加主動參與國際產業競爭與合作。依靠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,廈門積極進軍一向被國外壟斷的航空維修業。目前,已有太古飛機、新科宇航等13傢航空維修企業落戶,廈門占到瞭國內航空維修產業產值的1/4。

莆田放棄年投資500多億元的林漿紙項目、武夷山不再新增茶園開發面積……緊扣發展新要求,持續推進結構優化調整。福建為新一輪發展設立高標準、高門檻,追求高質量、高效率,堅決摒棄高污染、高能耗的老路。

這是社會事業和民生建設不斷補齊短板的五年,全面小康實現新跨越。

古村落環遊,觀光自行車騎行,白茶文化體驗……閩北政和縣石圳村3年前還是讓人嫌棄的“垃圾村”,村裡水渠惡臭陣陣,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;如今環境整治,鄉村旅遊風生水起。石圳村黨支部書記袁雲機說,村裡找到旅遊扶貧的路子,成立旅遊公司和農業合作社進行規范管理,貧困戶去年全部脫貧。

十八大以來,中央吹響瞭脫貧攻堅的號角。已沒有國傢級貧困縣的福建,卻自我加壓,不斷提高脫貧目標,選擇23個經濟相對落後縣,作為扶貧開發的主戰場重點幫扶。過去兩三年,這23個縣經濟增速基本上都高於全省平均水平。

福建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,協調發展就要彌合山海落差和城鄉差距。省委省政府整體統籌,一系列山海協作機制次第落地:23個沿海強縣(市)牽手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,共建產業園區。沿海泉州市利用民營企業、海外僑親優勢,實施“三百工程”,百企幫百村、百會扶百村、百僑助百村……

▲ 3月30日,在光澤縣李坊鄉管密村,茶農在采摘明前茶“梨花香”

社會事業發展亮出實招、務求實效。福建省財政每年用於民生支出占比都超過七成。最近召開的福建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出臺瞭《關於加快社會事業發展補齊民生短板,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》,提出確保2020年學前三年入園率要超過98%、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達6張、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5張以上等具體目標。

這是城鎮化建設紮實推進的五年,宜業更宜居,百姓幸福感實現新跨越。環島路,最美的馬拉松賽道;廈門大學,最美的校園;集美新城,最重文脈傳承的新城……廈門既融入澎湃的時代發展大潮,又堅守獨特的城市核心氣質,堪稱福建城市建設的經典之作。

過去五年,福建城鎮化大步推進,城市建設日新月異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.6%,福州大都市區、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效應顯現。大中城市面貌由裡到外迎來美國商標申請可喜之變,廈門、福州、泉州、漳州、三明成為全國文明城市。

在福州,正在建設中的19公裡空中森林步道,將多個公園串聯起來,形成全國最長的空中森林步道;在泉州,當地正在加強文物遺跡的保護和修繕,為古泉州(刺桐)史跡申遺全力沖刺……

這是交通物流大提速的五年,社會效率實現新跨越。

市市通高鐵,縣縣通高速,鎮鎮通幹線,村村通客車,“兩縱三橫”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基本形成;航空線路直達歐洲、大洋洲、北美洲……

“閩道更比蜀道難”,交通落後、腹地受限長期制約福建發展。十八大以來,福建加快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建設,老百姓深切感受到時空拉近和出行便利:從省城福州出發,坐高鐵到任何一個設區市不超過3小時,走高速不超過4小時。

從地面到空中,從地上到地下,從有形到無形,福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立體化、全方位推進。

五年前,福建沒有一條城市地下軌道交通,如今福州地鐵1號線已開通運營,廈門同步開工建設5條地鐵線路,泉州軌道交通1號線最快於2018年開工。

源於本世紀初的“數字福建”建設不斷提升,全省實現電子政務網絡全覆蓋,成為全國第一個整體推進電子證照應用的省份。信息網絡基礎建設水平進入全國前列,尤溪、雲霄、長汀等10個縣市入選國傢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。

晉江陸地港,依托福建海絲核心區建設,構建瞭聯通陸上、海上、天上、網上四位一體的國際物流聯通體系,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匯集國際陸港、保稅物流、國際快件和跨境電商四大通關平臺的內陸口岸。2012年開港以來,晉江陸地港業務增長迅猛,成為僅次於浙江義烏的全國第二大國際示范陸港。

支撐跨越發展的動力不竭

以“愛拼敢贏”的闖勁和“滴水穿石”的韌勁攻堅克難、砥礪奮進;弘揚“馬上就辦、真抓實幹”的優良傳統,營造幹事創業良好氛圍;倡導“眾人一樣心、黃土變成金”的團結精神,畫好聚力發展的同心圓

關系千傢萬戶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,是一道世界性難題。

從2012年開始,三明市力排種種困難和幹擾,推進以“公立醫院回歸到公益性質、醫生回歸到看病的角色、藥品回歸到治病的功能”為目標的醫改,在業內引起強烈震動。一個山區小市敢碰世界難題?單兵突進的改革能撐多久?帶著各種疑問,前來三明考察醫改的機構和人員絡繹不絕。

推行“兩票制”抑制藥價虛高,實行“年薪制”優化醫生收入結構,構建醫療、醫藥、醫保“三醫聯動”的改革框架……福建在三明經驗的基礎上,知難而進,銳意改革,成為全國醫改“棋局”中佈局穩健而又落子堅決的先行省份。

“福建直面問題、敢於擔當、勇於改革的精神特別可貴。”中央領導同志在福建調研醫改時予以充分肯定。

“惟改革者進,惟創新者強,惟改革創新者勝。”當前,福建既擁有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,也承擔瞭加快趕超的歷史使命,咬定改革創新不放松,成為福建搶抓機遇實現跨越的動力所在和活力之源。

▲ 這是從鼓浪嶼遙望廈門島(拼接照片,8月24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宋為偉攝

大膽試、勇敢闖。近年來,福建在改革創新的前進道路上目光堅定、步履堅實:

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,“一照一碼”、國際貿易“單一窗口”等17項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,法治化、國際化、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日益完善。

“放管服”改革持續深化,大幅精簡省級行政許可事項,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,成為保留省級行政許可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。

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果豐碩,建立“黨政同責、一崗雙責”的生態環保目標責任制,取消包括扶貧開發重點縣、重點生態功能區的34個縣GDP考核,推進黨政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。

跨越發展,既需要“三步並作兩步走”的時不我待,更離不開“一步一個腳印”的腳踏實地。為此,福建一方面在區域、市場、產業的競爭發展中強調“敢拼會贏”的闖勁,另一方面在生態、民生、扶貧等領域倡導“水滴石穿”的韌勁。

閩西長汀縣日前通過國傢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評估和考核驗收,這個縣一度是“山光、水濁、田瘦、人窮”的水土流失重災區,本世紀初,長汀水土流失治理被列為福建省為民辦實事項目,各級各部門投入空前,全縣幹群歷經10多年苦幹,長汀實現瞭“荒山—綠洲—生態傢園”的滄桑巨變。

“按照‘進則全勝、不進則退’的要求,今後我們將以更大努力、更高標準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建設,力爭水土流失率控制在5%以內。同時,堅持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,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。”長汀縣委書記廖深洪說。

抓改革、促發展,關鍵的因素是人。幹部狀態和政府效能,更是一個地區發展環境的關鍵構成。

拖瞭多年的地鐵通瞭、臟亂差的火車站靚瞭、低迷的招商活瞭……去年下半年以來,福州市大力弘揚“馬上就辦、真抓實幹”的優良傳統,推出一線考察幹部的創新機制,覆蓋全市12萬多名幹部。一大批幹部投入到征地拆遷、市容提升、招商引資等重點工作一線,一批長期困擾一方的“老大難”問題迎刃而解,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嶄新局面。

去年11月下旬起,福州推行審批服務窗口無否決權服務機制,著力解決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過程中的“不收件”、“隨意退件”和“中梗阻”等問題,為申請人提供公平公正、快捷周到的政務服務。

福州市委常委、組織部部長吳深生表示,以一線的實際表現精準識別幹部,有助於推動形成“能者上、庸者下、劣者汰”的鮮明用人導向,營造良好的幹事創業環境。

在閩北南平市,福建夢之鮮食品有限公司歷經7年自主研發釀制的有機麥芽汁,剛剛獲得瞭國傢有機產品認證書。

▲6月14日,機器人在位於福建省福清市的福耀玻璃浮法玻璃生產線作業

收獲的時刻,公司董事長刁桂華最想和一個人分享喜悅——今年3月18日不幸車禍遇難的南平市委常委、副市長廖俊波。正是廖俊波生前再三的關心和扶持,刁桂華才得以從臺風受災、資金緊張的泥潭中走出來。

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。作為新時期黨員幹部的一面旗幟,廖俊波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在全國引起熱烈反響,更激勵和引導著福建的廣大黨員幹部。福建省委兩次發出通知,號召全省廣大黨員幹部向廖俊波同志學習。

對標廖俊波,福建進一步健全完善幹部考核機制,省委組織部出臺《關於建立一線考察幹部工作機制的意見》和《關於開展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蹲點調研的試行辦法》,及時把廖俊波式的好幹部發現出來、使用起來,形成重基層、重實幹、重實績的鮮明導向。

傢傢都是東道主,人人都是志願者。不久前圓滿閉幕的金磚國傢領導人廈門會晤,溫暖貼心的志願者服務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,也見證瞭全市“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”的聚力之功。

志願服務是廈門的優良傳統。據統計,廈門目前共有3000多個志願者組織和50.5萬名註冊志願者,相當於每八名廈門常住人口中,就有一名志願者。廈門會晤籌備前期招募2000名志願者,但實際報名卻達3萬人,更多志願者“無名”在行動。

閩南俗語雲:“眾人一樣心,黃土變成金”。福建南安是國內重要的傢居建材生產基地,去年6月以來,當地政府牽頭成立“海絲泛傢居產業聯盟”,吸引240多傢石材陶瓷、水暖廚衛等傳統企業跨界合作,以線上電商和線下體驗館的模式“抱團出海”。

在民營經濟重鎮泉州,政府問計於企、問需於企成為常態,龍頭企業和小微企業“大手牽小手”共度時艱;在土地、資金約束偏緊的莆田,“回歸工程”吸引成百上千的外出“莆商”回鄉投資興業。從經濟改革到扶貧攻堅,從防抗臺風到文明創建,從大型活動到民生瑣事……八閩各地各領域湧現出瞭越來越多同心同德、群策群力的“抱團”故事。

“積力之所舉,則無不勝也;眾智之所為,則無不成也。”福建因勢而謀,因勢而動,因勢而進,必將匯聚起“再上新臺階”的磅礴力量;承載國傢期許,肩負趕超使命,“愛拼才會贏”的福建人新中求變,變中求進,進中突破,必將繪就“建設新福建”的絢麗圖景。(文/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 劉亢 項開來 康淼 塗洪長)
arrow
arrow

    cuw444eo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